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

贵州赤水“整改复耕”,为何竹林砍了地却荒了?

  赤水市是贵州省竹资源第一大县,有“中国竹都”之称。为贯彻落实遏制耕地“非农化”、防止“非粮化”要求,赤水市从2023年开始推进流出耕地恢复整改工作。但前不久,赤水市多位村民反映,有不少整改地块已撂荒闲置,“整改复耕”流于形式。

  赤水市是贵州省竹资源第一大县,有“中国竹都”之称。为贯彻落实遏制耕地“非农化”、防止“非粮化”要求,赤水市从2023年开始推进流出耕地恢复整改工作。但前不久,赤水市多位村民反映,有不少整改地块已撂荒闲置,“整改复耕”流于形式。

  近期,总台记者实地走访赤水市多个乡镇村组发现,一些整改时被伐掉的竹林重新长出了新竹;有的地块种了玉米,但因缺乏水源收成甚微;还有的地块整改后根本不具备耕种条件

  整改为何没能实现恢复耕种的初衷?如何破解政策落地“最后一公里”遇到的难题?

  砍了竹林却荒了耕地

  部分村一半整改地块撂荒

  记者来到赤水市葫市镇葫市村一处已整改地块,该地块周围是漫山遍野的竹林。村民赵泽健(化名)表示,自家耕地就位于这片竹林间,以前地里也是竹子,后来按要求全部砍掉,现在地却基本撂荒。“地里种上了苞谷,但水源不好,不出粮食。地现在是荒的

贵州赤水“整改复耕”,为何竹林砍了地却荒了?△葫市镇葫市村一处已整改地块,砍掉竹林后目前已撂荒。

  葫市村另一位村民称,多年前,家中几亩梯田的部分地块改栽竹子,现在已按政策要求整改复耕,但已整改的耕地上又长出了新竹苗。

  记者还实地走访了葫市镇天堂村、高竹村,复兴镇凯旋村,两河口镇大坝村等多个乡镇村组,均存类似问题。复兴镇仁友村党支部书记苏方洪介绍,他们村在2024年根据上级下发的疑似耕地流出图斑需整改47处共六七十亩耕地,目前撂荒的约有一半。

  除受外出务工人员多,村里缺乏劳动力的影响外,砍掉竹林整改复耕后,缺乏水源、道路不通等耕种条件不完备,耕种成本较高也是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

  甚至有村民无法理解,根据疑似耕地图斑,有的整改地块位于山林间,按要求只需整改其中一小块,而周围还都是大片竹林。一位村民表示,当地人把这一现象称为“开天窗”,这种情况即使耕种也无济于事。

  村民反映:所谓“整改”只砍竹子

  后续无人耕种,没了收成

  村民算了笔经济账,目前一吨竹子的市价约为500元,一些家庭每年仅靠砍竹子或卖竹笋,能有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收入。把竹子砍掉但又没人耕种,种了庄稼又都死了,反而没了收成。

贵州赤水“整改复耕”,为何竹林砍了地却荒了?△葫市镇天堂村一农户耕地上种出的玉米

  此外,当地推进“整改复耕”工作的方式方法也让群众不解,起码并未进行充分的政策宣讲。“政策下来就是三天左右必须完成,带了一点强制性的意思。”村民谭先生说。

  两河镇大坝村三组一村民表示,自己前一天才刚接到通知,次日家中房前屋后的竹子就全部被砍掉了,“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”

  复兴镇凯旋村多位村民表示,所谓整改只是把地面上的竹子砍了,但竹根没有用挖机铲掉,后续是否复耕并无监管或配套措施。

  2024年6月,赤水市耕地流出整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《关于耕地流出整改相关工作情况的通报》中提到:整改推进缓慢,工作进度严重滞后;部分乡镇包保责任仍流于形式;政策研究不足,拿不出具体可行的整改措施;宣传发动不够,导致整改工作推进被动。

贵州赤水“整改复耕”,为何竹林砍了地却荒了?△赤水市长沙镇长沙村,一农户家几个月前刚被砍掉的竹林。

  贵州省赤水市2023年启动推进整改复耕,主要依据是落实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布的《关于严肃开展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核实处置工作的通知》。通知要求,要因地制宜,充分考虑自然地理和农业生产条件,切实加强政策引导和解释工作,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、充分考虑经济成本、社会成本的前提下,根据实际情况,稳妥审慎处理、有序组织实施,坚决防止“简单化”“一刀切”。

  公开资料显示,赤水地处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地带,自然条件复杂,地形地貌多变,山多地少。针对当地群众有关整改复耕的疑问,赤水市相关部门如何回应?

  相关部门回应:已整改地块撂荒情况存在,将整改

  4月10日,赤水市自然资源局相关人员表示,全市已整改地块撂荒的情况确实存在,主要是后期管护的问题,特别是“开天窗”的情况要尽量避免“因为才实施两年,可能有些政策还不成熟。我们也在反映这个问题,有些是基层无法解决的。”

  赤水市多位乡镇干部对记者表示,栽竹子和种粮食在当地产出效益悬殊,群众恢复耕种的积极性不高。整改复耕的时间紧、任务重,宣传发动群众的难度大,这是基层干部反映最多的问题。

贵州赤水“整改复耕”,为何竹林砍了地却荒了?△已整改地撂荒现状

  据介绍,上级有关部门多在当年11月下达耕地疑似流出图斑的整改任务,次年1月就要完成整改,否则可能会面临追责风险。有乡镇干部介绍,“整改一亩地大概需要1600~2000元的成本才能够做得下来。如果还要完善水利、通机耕道等,投入的经费会更大。没有人种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。”

  4月20日,记者了解到,当地已开始着手解决“整改复耕”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。赤水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葛小彬表示,他们正在和林业部门积极对接,对涉及“开天窗”的整改地块进行异地补划。此外,也在积极争取项目,完善相关配套设施,包括给已整改地块建水池、铺管网等。

 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何可认为,一些地方在政策执行中陷入“有任务无能力、有政策无配套”的困境,最终只能流于形式应付考核。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孔祥斌建议,地方政府要增强部门协同破解难题此外,要通过土地综合整治赋能农村土地,尤其要多措并举来调动村集体落实复耕政策的主观能动性。

责任编辑:刘鹏林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天羊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qgcd.cn/18580.html

作者: wczz1314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000001211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