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伊朗媒体公布的现场画面来看,此次爆炸造成的破坏力极为可怕,港口上空甚至升起高达百米的棕灰色蘑菇云,冲击波还震碎数公里外的建筑玻璃。由于港口堆积大量油罐车,爆炸致使12辆油罐车被掀翻起火。根据伊朗安全部门公布的现场监控画面显示,爆炸源是港口3号仓库内存放的2000吨硝酸铵集装箱,其存储量远超国际安全标准,而且未配备强制通风和红外监测设备。
事发后,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发布公告,此次爆炸未波及炼油厂、输油管道等能源设施,属于“非军事性质事故”。然而,该公司的说法存在很多疑点。比如,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在调查中发现,该仓库监控系统在事故发生两小时前被人为破坏,与此同时,废墟中还发现了北约制式炸药残留物,这也使此次事件性质再度复杂化。
面对各方质疑,伊朗政府显然也想要给事件降温。根据伊朗内政部公布的港口监控录像显示,在事发前,港口周边并没有发现有无人机、导弹等外部攻击痕迹,再加上集装箱破损形态符合内部化学品爆燃特征,因此此次事件属于工业事故,而非恐怖袭击。对此,意大利爆破专家也分析指出,从现场发现的红色烟雾和燃烧轨迹来看,其爆炸物显然不是军用炸药。
当下正是美伊第三轮核谈判关键期,考虑到极为敏感的地缘政治关系,美国自然成为此次事件的“嫌隙对象”之一。而面对媒体舆论的质疑,特朗普政府罕见保持沉默,并没有像以往那样迅速指责伊朗“自导自演”。同样有嫌疑的以色列则第一时间自证清白。以色列《耶路撒冷邮报》从以色列情报部门那里了解到,该国的卫星图像显示,在爆炸前72小时,以色列并没有相关军事调动。
客观分析来说,此次事件的发生,的确和美国有一定的关联。因为石油产业是伊朗的支柱产业,而伊朗多年来持续受到美国的封锁制裁,这导致伊朗的石油基础设施全面老化,安全系数自然大大增长。然而,此次事故的关键原因还是因为伊朗石油公司内部管理出现漏洞,以及伊朗政府内部的腐败原因。
数据显示,沙希德拉贾伊港承担伊朗55%非石油货物进出口,然而根据安检记录显示,涉事硝酸铵集装箱是通过“特殊通道”免检入港的,而经办官员与伊斯兰革命卫队后勤部门存在利益关联。甚至,根据伊朗前海关官员披露,该港口违规存储化学品问题已持续三年,多次安全警告却遭官僚系统忽视。
就在事故原因引发各种猜想之际,一个第三方势力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。事故发生后,知名黑客论坛“暗影之海”出现一则匿名帖,声称“礼物已送达”,其配图与港口现场硝酸铵集装箱编号高度吻合。
结合此前伊斯兰革命卫队在现场发现的北约炸药痕迹,不排除极端组织或地区代理人利用港口管理漏洞实施破坏。根据土耳其安全专家艾登·耶尔马兹的分析,此次涉事硝酸铵采购自乌克兰马里乌波尔某中间商,而该企业曾为ISIS提供过化工原料。中东地区的恐怖主义一直存在,而伊朗与ISIS的斗争非常激烈,自然成为报复对象。总的来说,这次疑点重重的事故就是一面棱镜,折射出伊朗在制裁压力下的基础设施老化、地缘博弈等多重危机,也让中东的安全局势变得更为错综复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