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鸣枪开跑,吸引了来自北京、上海、广东等地的20家机器人团队参赛。
但机器人在比赛现场的表现,却出乎不少人意料。
网友看完表示很懵:“你是说这些东西能替代我?”
比起上赛道露脸的机器人,腾讯更狠,主动接受全国人民的检验。
4月16日,微信上线了AI助手“元宝”。用户通过搜索“元宝”,就能直接添加其为微信好友,然后在聊天界面和它互动。
次日,腾讯宣布启动史上最大就业计划,AI也是关键词,并推出“青云计划”招聘专项,职级薪酬上不封顶。
之前还有不少人发图:腾讯下乡刷墙宣传,让下沉市场也接受AI的洗礼。
这一切动作背后,是腾讯没法再淡定了。
曾经淡定的腾讯,今年开始“百米冲刺”
面对AI这个大风口,很长一段时间腾讯表现得不是太积极。
马化腾曾表示,“我们最开始以为大模型是互联网十年不遇的机会,但是越想越觉得这是几百年不遇的、类似发明电的工业革命一样的机遇”。
但他又说了,“对于工业革命来讲,‘早一个月把电灯泡拿出来’没有那么重要,核心还是要把底层的算法、算力和数据扎扎实实做好,更关键的是场景落地。”
所以大模型时代,腾讯总是不着急,往往晚了同行一步。
当阿里通义千问诞生了五个月、百度文心一言问世近半年之后,2023年9月,腾讯混元大模型才姗姗来迟。
那时其他大厂已经对自家大模型进行了各种宣传,腾讯则很有自知之明地表示自己的只是个“半成品”。在发布会上,腾讯集团副总裁蒋杰表示,这个混元大模型版本只开放了“一半”:只能通过腾讯云向产业开放,还没有对外开放ToC的业务。
直到2024年5月,腾讯才推出元宝这个面向C端的App,而当时文心一言App的月活已超千万。
最初,元宝的表现只能用不温不火来形容。据QuestMobile数据,截至去年12月,而腾讯元宝只有211万,排名第八,同期字节的豆包月活量达到7523万。
这也是腾讯的一贯风格,很少在一款产品早期进行大规模的流量推广。马化腾此前还在腾讯内部大会上说,自己已经不相信买量的故事,腾讯以后任何业务都不要再跟他提买量的事情,没有意义。
谁也没想到,到了2025年,腾讯的画风骤变。
一夜之间,腾讯把元宝的广告打到了各大平台,包括小红书、虎扑、B站、知乎、百度等等,连微信都被拿来当导流工具。
先是在微信“搜一搜”中灰度接入了AI搜索功能,同时对于没有接入AI搜索功能的用户,微信在搜索页面上提示下载。元宝甚至进入了重量级的微信“九宫格”。对此,有位腾讯人士对媒体形容这是“史无前例的推广”,表示:“腾讯系产品几乎没有为了导流,能直接进入九宫格的。”
单单今年2月,腾讯就为元宝花了近3亿的投流费用。3月3日,元宝在苹果中国区应用商店免费App下载排行榜终于升至第一。
然后就是最近,在已经推出元宝App、电脑版、网页、微信小程序4个版本之后,腾讯又以联系人身份将元宝嵌入用户微信通讯录里。
为了AI梦,不惜多次动用微信的能量。
游戏和广告赚的钱,砸向AI
过去中国互联网,常年有“百度的技术,阿里的运营,腾讯的产品”一说。
腾讯的产品实力太强,以至于就算入局晚、出手温和,也常能后来居上,比如微信、微信支付、腾讯视频、腾讯音乐……还有2020年才上线的视频号,也成功帮腾讯留在短视频的牌桌上,一度被看作是“全村的希望 ”。
然而面对AI,腾讯现在却没法再淡定从容了。
腾讯在2023年财报中只提了3次AI,而在2024年财报,腾讯提到了十几次AI。
一边不厌其烦地强调AI,另一边腾讯还化身氪金玩家,把靠游戏和广告赚来的钱,充值给AI。财报显示,由于AI战略进入重投期,去年腾讯的全年资本开支突破767亿,同比增长221%,创历史新高。
从温和到激进,腾讯画风突变主要是受到了两大刺激。
第一,对手开始“全面出击”。
过去一年,阿里巴巴定下了“用户为先、AI驱动”的战略方向。这还没完,阿里巴巴前不久宣布,未来三年,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,总额超过过去十年总和。
字节跳动也开始在AI领域全面出击。据晚点报道,从2023年四季度开始,张一鸣再次回到创业初期,开始频繁约见AI研究者,亲自负责招揽AI人才。字节跳动迅速推出各类AI应用,豆包、即梦、扣子、猫箱、星绘……
甚至为了更好地推广,从2024年11月开始,豆包把70%的投流预算花给了腾讯广告系统,而不是自家的巨量千川系统上。
虽然AI竞赛是一场长跑,但当对手都开始加速了,腾讯也不能落后太多,毕竟未来还得指望着用AI保住PC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打下的江山。
所以今年腾讯总裁刘炽平透露,“我们计划在2025年进一步增加资本支出。”为了AI花,未来可能还会花费更多。
第二,DeepSeek“一针捅破天”。
此前的AI应用基本是雷声大雨点小,没有一个拥有全民级的关注和使用。即便如此,不少AI公司还当成宝似的选择了闭源,并且对外收费。
然而DeepSeek在没有任何广告投放的情况下,创纪录地实现了7天1亿用户的增长,惊醒了所有同行,一时间纷纷转头宣布开源和免费。
对于腾讯,DeepSeek更大的刺激在于让它看到了杀手级应用的雏形。
腾讯靠微信吃了不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红利,没有人比它更懂得杀手级应用的威力。这也是为什么,DeepSeek爆火之后,腾讯反倒成了反应最快的巨头:不光是元宝打出了“满血版DeepSeek”的广告,腾讯文档、QQ浏览器、QQ音乐等产品也都接入了DeepSeek。
与此同时,腾讯还进行了两次组织架构的调整,方便元宝实现用户增长,抢占市场。
只要能抢到下个时代的入场券,再累也值得。
想后来居上,不能只有“钞能力”
让更多人使用AI不难,但让人们一直习惯用AI却很难。
推广永远只是第一步,提高留存率和粘性才是最大考验。
这方面,腾讯不是没有吃过亏。2023年末,看到网易的游戏《蛋仔派对》爆火,腾讯展开了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,同时官宣高达14亿元的“生态激励专项投入”,长线投入上不封顶,结果只实现了暂时性的超越,进入2024年差距越来越大。
现在火遍全网的AI应用,也面临同样的坑。QuestMobile数据显示,截至去年12月,全网整体月人均时长达到171.7小时,而AI应用月人均使用时长只有132.8分钟,差了60倍。
并且当下大部分AI助手类App,卸载率都超过了20%。
所以在元宝加大推广力度的时候,比它成名更早的一些同类应用,却已经冷静下来了。比如Kimi和星野,去年第四季度各花了5.3亿和4亿用于投流,今年一季度压缩到了1.5亿和5400万。
推出星野的公司MiniMax的创始人表示,“更好的模型可以导向更好的应用,但更好的应用和更多用户并不会导向更好的模型。”
意思是在现阶段,用户数量的多少不是最关键的,技术能力强才是王道。
移动互联网时代是用户规模为王,AI时代是技术和体验为王。就像梁文锋曾说的:“在颠覆性的技术面前,闭源形成的护城河是短暂的。”
因此模型能力更强的DeepSeek问世,直接让许多企业的AI应用竞争力大减,不得不重新开始。曾经也爆火过的Kimi,被DeepSeek抢光风头之后,只能调整方向,开始少花点钱打广告,把更多精力重新放在训练基础模型上。
和腾讯一样是投流大户的字节跳动,今年其CEO梁汝波也要求:2025年字节的AI业务应该追求“智能”上限。把智能本身作为最重要的目标,可以激发更多尝试、不忽略关键技术节点。
追求用户规模,用户还是会投奔体验更惊艳的竞品。
追求技术天花板,用户增长自然水到渠成。
所以,不是腾讯不再淡定了,是所有人都不能再保守了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权请联系删除